水稻立枯病,水稻立枯病怎么防治?
导读:水稻立枯病对旱育秧田的威胁极大水稻立枯病,特别是在低温或气温波动较大的情况下,病害尤为严重,可能导致大量秧苗死亡。病害表现形式多样,根据病原种类、危害时期和环境条件的不同,症状也有所差异。常见的症状包括:芽腐:在出苗前或刚出土时出现,幼苗的幼芽或幼根变褐色,病芽扭曲、腐烂而死,种子或芽基部生有霉层。针腐:多发生在幼苗立针期到2叶期,病苗心叶枯黄,叶片不展开,...
水稻立枯病对旱育秧田的威胁极大水稻立枯病,特别是在低温或气温波动较大的情况下,病害尤为严重,可能导致大量秧苗死亡。
病害表现形式多样,根据病原种类、危害时期和环境条件的不同,症状也有所差异。常见的症状包括:
芽腐:在出苗前或刚出土时出现,幼苗的幼芽或幼根变褐色,病芽扭曲、腐烂而死,种子或芽基部生有霉层。
针腐:多发生在幼苗立针期到2叶期,病苗心叶枯黄,叶片不展开,基部变褐,有时叶鞘上生有褐斑,病根也逐渐变为黄褐色。种子与幼苗茎基交界处生有霉层,茎基软弱,易折断,育苗床中幼苗常成簇、成片发生与死亡。
黄枯:多发生在幼苗3叶期前后,病苗叶尖不吐水,在天气骤晴时,幼苗迅速表现青枯,心叶及上部叶片“打绺”,幼苗叶色青绿,最后整株萎蔫。插秧后本田可能出现成片变青绿枯死。
病原鉴定方面,稻苗立枯病主要由半知菌亚门瘤座菌目镰孢属的尖孢镰孢菌、禾谷镰孢菌、木贼镰孢菌、茄腐镰孢菌、串珠镰孢菌及无孢目、丝核菌属的立枯丝核菌等引起,还有鞭毛菌亚门霜霉目腐霉菌属的腐霉菌等真菌。
立枯丝核菌只产生菌丝和菌核,菌丝幼嫩时无色,成锐角分枝,分枝处缢缩,具短小的分枝。菌核呈椭圆形或肾形,表面光滑。
防治措施主要包括:选用抗病品种,合理轮作,加强田间管理,适时播种,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,使用药剂预防和治疗。具体措施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病害特点进行调整。
及时发现病害并采取有效措施,可以有效控制立枯病的发生,保障水稻幼苗的健康生长。
农e版权声明:对本内容有异议或投诉,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,我们将尽快回复您,谢谢合作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