农业气象,气象学上入春的标准是什么?
气象学上入春的标准是什么?
在气象意义上,入春标准是连续5天日均气温超过10℃。
一般来说,当日平均气温稳定回升到10℃以上后,大多数农作物将生长旺盛,大地呈现出一派花红柳绿的春天景象。为便于应用,就以5天日平均气温在10℃以上作为进入春天的指标。
从气候学上来说,立春只是春天的前奏。按气候标准,我国东北农业气象、西北地区清明节气入春,华北地区春分节气入春,长江中下游地区惊蛰前后入春,西南地区雨水节气入春,只有在华南地区,立春节气可以作为春天的开始。
拓展资料:
气象学是把大气当做研究的客体,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来说明大农业气象学气特征的学科,集中研究大气的天气情况和变化规律和对天气的预报。气象学是大气科学的一个分支。
研究大气中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。气象学的研究领域很广,研究方法的差异很大。
关于农业气象的谚语
鸡迟宿,晚霞行千里,夏雾晴,晚霞行千里,明日必有大雨到。
春雾风,风雨不久到。
朝霞不出门,冬雾雪,鸭欢叫。
天上鱼鳞斑,种瓜点豆清明前后。
蚂蚁搬家蛇过道,秋雾阴。
朝霞不出门,晒谷不用翻
阴历的依据,特点,作用,什么是阴历
阴历就是农历,在天文学中主要指按月亮的月相周期来安排的历法。以月球绕行地球一周(以太阳为参照物,实际月球运行超过一周)为一月,即以朔望月作为确定历月的基础,一年为十二个历月的一种历法。在农业气象学中,阴历俗称农历、殷历、古历、旧历,是指中国传统上使用的夏历。而在天文学中认为夏历实际上是一种阴阳历。
中国历法
因朔望月较之回归年易于观测,远古的历法几乎都是阴历。因为地球绕太阳一周为三百六十五天,而十二个阴历月只有约三百五十四天,所以古人以增置闰月来解决这一问题。我国的历法自古就是一种阴阳历。因为每月初一为新月,十五为圆月,易于辨识,使用方便,所以通常称这种历法为阴历。直到今天,由于历法中有节气变化,跟农业种植活动密切相关,所以“阴历”在国人尤其是农民的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。
真正意义上的阴历,只有伊斯兰历一种。即十二个阴历月为一年,不管季节变化。阴历主要用来指导他们的宗教节日等,因此穆斯林的斋戒节有时在夏天,有时在冬天。但伊斯兰教国家另设一种阳历指导世俗生活。
所以我国的民间历法从严格意义上说是“农历”更为准确,农历运用了设置闰月和二十四节气的办法,使得历年的平均长度等于回归年,这样它就又具有了阳历的成分。这个角度上说,农历有了其优势。
农e版权声明:对本内容有异议或投诉,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,我们将尽快回复您,谢谢合作!